——访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AFC专业负责人马怀清
文/AFC专委会专题组、AFC会议网采编组
(发表时间:2020年8月)
编者按:当前我国地铁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着,预计今年又将迎来几十条线路开通。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轨道交通建设方面一直在大规模进行中,据悉,2020年深圳将开通7条地铁线路,而8月中旬将迎来6号线和10号线的开通,值此新线开通之际,AFC专委会专题组和AFC会议网采编组对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系统设备中心AFC专业负责人马怀清高级工程师进行了访问,并就深圳地铁在AFC未来发展方面作相关探讨。
AFC网:2020年已经过去了一半,今年深圳在轨道交通方面会有怎样的进展?会开通多少条线路?
马怀清(以下简称“马”):2020年是深圳市轨道建设关键年,按计划,深圳地铁今年将迎来2号线三期、3号线南延线、6号线、6号线二期、8号线一期及10号线共6条线路96.07公里开通运营。6条线路开通后,深圳地铁运营里程也将正式突破400公里大关。
此外,港铁深圳4号线三期10.8公里也将于今年投入运营。到2020年底全市地铁线网总里程将达到411公里,运营里程规模将从全国第七上升到全国第四,市民绿色出行将会更加便捷。
截至目前,6、10号线调试和试运行已接近尾声,即将试运营开通,而其他4条线路也逐步进入了调试和试运行阶段。
AFC网:即将开通的6号线和10号线在AFC专业方面,有哪些创新和亮点?
马:深圳地铁6、10号线AFC系统是同期招标、同期设计、同期建设和同期开通的两个AFC项目,为确保技术标准统一,提高建设管理效率,我们从设计阶段就开始全面把关,确保两个AFC项目在车站设备种类、外观、功能和接口上保持高度统一。
一方面,6、10号线AFC系统与既有开通线路功能保持一致,包括全面支持扫码支付、扫码过闸、银联闪付过闸、全国一卡通等多元化支付过闸方式;另一方面,6、10号线AFC系统还进一步开展了深圳地铁“生物识别+信用支付”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所有车站均设置了人脸识别设备(边门检票机)、智慧客服设备(自助票务处理机)等新型票务处理设备,全面支持包含60岁及以上长者在内的23类免费群体,在自助票务处理机提前注册后,即可实现边门检票机刷脸进出站。与此同时,乘客进出站遇到票卡异常情况时,可通过自助票务处理机自助解决。这是深圳地铁自2019年11号线智慧客服人脸识别试用以来再次扩大应用范围,为今后全线网扩大应用和开展收费应用而迈出的关键一步。
除以上新型乘客进出站业务功能应用外,6、10号线AFC系统还率先在全国采用了支持读取二代身份证的全业务下移型AFC读写器。
AFC网:刚才你说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扩大了范围,那么现在全线路总共有多少台这样的设备?应用情况怎样?下一步会扩大应用吗?
马:深圳地铁2019年9月20日通过智慧客服改造项目,在11号线全线18个车站设置了28个通道人脸边门检票机、60台自助票务处理机,11号线所有车站支持60周岁及以上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人脸注册和过闸服务,同时提供自助票务服务。截至2020年6月14日,11号线累计注册人数34657人,累计总客流(含进站和换乘)654547人,日均客流最高约2000人次,近期疫情期间日均约800人次。
深圳地铁即将开通的6、10号线共51个车站,设置了189台自助票务处理机、105台人脸边门检票机,开通后将实现与11号线人脸数据库共享,实现三线之间刷脸互通。
因人脸识别技术作为近几年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经历了基于人脸几何特征、人脸图像特征建模、深度学习等几个发展阶段。如今随着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发展,也逐步从安防等领域应用向支付领域拓展。从2019年开始,AI地铁刷脸时代的创新已在全国各个轨道交通逐步落地。深圳地铁从2018年3月开始开展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主的“生物识别+信用支付”科研探索,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深入转化以及人脸边门业务带来的显著应用效果,后续将通过构建百万级人脸库、线网各车站互联互通,以及通过构建以实名制账户体系为基础的“新一代AFC系统”管理后台,全面实现以乘客为中心的智能票务、智慧客服应用场景,更大程度的提升乘客出行的便捷度。
AFC网:当下虚拟票卡过闸技术日益迅猛,实体卡使用率明显走低,深圳地铁在这方面的应用情况是怎样的?具体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马:深圳地铁2015年初开始启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技术的创新工作; 2016年8月在12个车站安装应用了互联网取票机(iTVM);2017年10月10日互联网+AFC云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2017年底实现全线网TVM互联网支付功能;2018年8月完成“生物识别+信用支付”科研项目;2018年8月实现全线网闸机二维码过闸业务;2019年10月实现全线网闸机银联金融IC卡直接过闸业务;2019年9月在11号线18个车站实现了包含60岁及以上老人在内的23类免费群体刷脸进出闸。
自地铁乘车码、金融IC卡等新型支付方式上线后,深圳地铁全线网储值票和单程票使用率逐渐降低,单程票使用率从地铁乘车码上线前的15.2%降低至2020年1月的3.9%,储值卡使用率降至35%左右,地铁乘车码使用率最高时能达到70%。今年疫情发生以来,为推进防疫安全并结合单程票使用率,深圳地铁在各车站全面暂停单程票的售卖与使用,现场运作平稳,这在全国各城市地铁是很难做到的。
互联网业务在深圳地铁的应用,为地铁运营带来显著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1)地铁客运收入增加,支出结算费减少。因结算支出及单程票流失量等隐性支出减少,按现有乘车码使用比例测算,深圳地铁一年将至少增加7500万元的票务收入。2)互联网+AFC能够显著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从全现金模块自动售票机到不带现金模块的自动售票机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建设成本。自动售票机服务形态的调整,可以使车站每日需要补币、回收、清点的设备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对设备维护成本而言,每台TVM现金模块的维修成本约为5500元/台,调整后,每年可节约维修费用约700万元;经测算,票务备用金总额将由800万元降至300万元。3)虚拟卡使用率增加后能够显著减少车站现金解行、票卡业务工作量。传统的地铁票务管理一直面临两大痛点:一是车站繁重的现金交接、清点和车票组织业务;二是乘客对购票效率、现金找零便利需求不断提升。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应用使得车站现金业务和实体票卡管理业务明显减少。2018年9月份地铁乘车码开通初期,深圳地铁全线网日均单程票售卖量降至25.3万张,降幅42%;日均现金解行金额降至465万元,降幅28.5%。
AFC网:说到“虚拟卡”,是不是也涉及到实名账户问题?深圳地铁在这方面有何建设?依你看,实名账户制在未来AFC系统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马:众所周知,现阶段各城市地铁AFC系统均是从“以票卡为中心”的传统AFC演变过来的,基本采用“计程计时”计价规则,需要通过完整的进出站OD信息在乘客出站时计算出乘客的支付费用,但以二维码为主的“虚拟卡”,只能采用网络回写/蓝牙回写等方式来弥补与物理票卡直接写卡的差距。地铁乘车码、银联闪付卡以及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主的“虚拟卡”应用实际都是基于实名账户支付体系的应用,账户作为“原点”能够关联“虚拟卡”等非物理写卡交易的完整性,确保乘客使用“虚拟卡”能够按线网统一计价规则准确计费,且能通过账户关联的支付方式进行收费。
从目前国内轨道交通新型支付技术应用、智慧地铁建设以及客流大数据开发的发展趋势来看,实名账户制将是未来轨道交通AFC系统发展的趋势。深圳地铁于2018年底就提出构建基于实名账户制的新一代AFC系统,并通过了一系列的测试验证,也即将通过新建项目落地应用。实名账户制能使AFC系统的支付环节实现无现金化,既能提升乘客出行便捷度,又能减少建设和运维投入;实名账户制能赋予乘客出行OD数据生命力,使客流数据变成有价值的大数据,能够成为运营决策指挥和轨交大数据开发的基础数据。
随着国内各城市对实名账户制AFC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商业模式的不断尝试,未来AFC系统将会为城市乃至区域提供更多的能量。
AFC网: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传统的AFC设备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作为从事AFC多年的专家,你是如何看待AFC设备在这场技术变革的演变?从用户角度而言,你对相关的设备厂家有何建议?
马:近些年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创新发展,老百姓日常消费的支付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扩大市场和增加流量,这些新技术也不断被互联网公司移植到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是当实名账户制引入地铁AFC系统后,乘客出行大数据无疑成为各大公司都想挖掘的“金矿”。但这些新技术在地铁应用后,也确实提升了老百姓的乘坐地铁出行的便捷度,降低了地铁公司的建设和运维投入,所以这场技术变革,实际是各方互相选择的结果。
传统的基于物理票卡的AFC系统,在这场新技术移植应用中,既要适应新技术应用的特性,又要兼容传统技术的应用惯性。从地铁公司选择技术方案,到集成商和供货商开展实施,整体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根据地铁公司过往的经验以及今后技术发展的需求,个人建议AFC集成商/设备商:一是要主动创新,充分利用企业既有经验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二是要敞开怀抱,积极与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公司合作,创造更多业务场景;三是要提升后台软件系统创能,确保前端设备与后台系统均衡发展;四是要加强与用户沟通,按需设计、合作创新。
AFC网:最近,“智慧地铁”、“智慧车站”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深圳在这方面有何推进?
马:近年来,很多城市地铁公司都相继开展了“智慧地铁”、“智慧车站”的研究和试点应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也于2020年3月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并以此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今后一个时期(2020年-2035年)制订智慧城轨发展的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指导性文件。按照《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发展战略的布局蓝图,其“ 1-8-1-1”的布局结构中,与AFC系统相关的是智慧城轨乘客服务体系,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是:实名制乘车、生物识别、无感支付、语音购票等普遍采用,各城市间乘车畅行无阻,智能票、检合一的新模式普遍应用。
对于“智慧车站”,我个人觉得不能一味追求高科技带来的表象“智慧”,应该讲求实用“智慧”,在整体方案设计之初,就应该想清楚“谁来用?”、“怎么用?”、“使用目标是什么?”。“智慧地铁”究其根本目标应该是面向乘客和运营服务:面向乘客,应该构建“有感服务+无感出行”的乘车体验;面向运营,应该构建“状态感知+智能控制”的智慧运维。
深圳地铁从2019年上半年就开始开展一些列“智慧地铁”试点应用,比如11号线智慧客服、5G车地通信、车厢拥挤度、智慧工地等等一系列新技术试点项目,并将在近期推出整体化的“智慧车站”展示。
AFC网:综上所述,针对下一代的AFC系统,你是如何理解的?它的亮点在哪?它的困难点又会在哪?
马:随着AFC系统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深圳地铁于2018年3月率先提出构建“下一代AFC系统”的理念,我们初步定义了“下一代AFC系统”:基于云架构,基于实名账户制体系,能够支持智能票务、智慧客服以及客流大数据开发的新一代AFC系统。
深圳地铁拟构建的“下一代AFC系统”主要优点包括基于云架构SaaS层的AFC应用服务、统一的多元化支付管理系统、基于“用户、客户、账户”三户的实名账户制体系、无纸化智能票务系统、智慧客服管理系统、智能运维管理系统等方面。深圳地铁“下一代AFC系统”落地应用后,乘客不但可以享受“生物识别+信用支付”的无感出行体验,还可实现“卡”、“码”、“脸”混用乘车,以及使用家庭账户、集团账户统一结算车资。
说起“下一代AFC系统”建设的难点,目前看来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线网运营管理层级架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从技术方案上兼顾线网清分中心(ACC)、多个运营主体之间的既要实现互联互通、又有进行客流数据开发的诉求,是目前我们遇到的主要难题。
AFC网:感谢马总在两条线开通前百忙中接受我们专访,祝新线开通顺利!
马:谢谢!
【主人公简介】
马怀清,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工程师,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近20年,从事AFC行业工作10年,现任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系统设备中心AFC专业负责人,主要负责深圳地铁建设层面AFC专业设计、招投标和项目实施等技术管理工作。
曾获深圳地铁2016年度“地铁工匠”称号、深圳地铁2016-2017年科技创新一等奖、深圳地铁2018年科技创新标兵。其牵头主持的《深圳地铁“生物识别+信用支付”售检票系统》科研项目荣获了“2019德国iF设计大奖(iF DESIGN AWARD 2019) (专业产品组)”和中国信息产业商会首届信息产业兼容系统创新应用大赛银奖。